105244阅读
文章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作者|赵晓
导 语
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也是经济的继续。战争本质上是消耗资源、破坏经济的;因此“理性”的战争实际上带来的是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人类的战争来源于人的罪性,让我们为避免战争祈祷!
据《加拿大军事杂志》(Canadian Army Journal)的报告:“自公元前3600年至今,世界只有292年是太平年,有5291年落在战争里,平均在20年中只有1年是太平年,而有19年处于战乱。5000多年内,世界的大小战争超过14530多场,死者超过36.4亿人。”
有一位教授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让世界几乎无安宁之日,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仅仅26天。
01
一个“供给侧”的解释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当人和资源之间出现极度紧张的关系时,将不得不通过战争来解决,战争被认为是争夺生产要素的必然。希特勒“为德意志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说法,就是这一解释的最好注解。
希特勒曾叫嚣:“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我们要把目光转向东方的土地,这片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民而存在的。”
“需求侧”的解释则是,出于刺激需求的动机,战争也可能更加主动地发生。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如果财政部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
凯恩斯指出:战争,也具有类似的刺激经济的效果,“战争和开采金矿对人类进步都已经发挥了作用——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的话”。笔者曾撰《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永无休止、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增长,甚至激活“战争需求模式”。
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也是经济的继续。战争将通过国防工业带来战争经济景气。美国走出1930年代大萧条,最终还是靠了二战的军需刺激。
一般来说,传统的战争既与经济目的密切相关,本身也是一个经济过程,甚至会改变经济模式。例如,“一战”规模浩大的钢铁搏杀,曾将大国间国力的较量推到一个极致。
而“二战”爆发的元凶希特勒正是发迹于经济危机。德军副总参谋长鲁登道夫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总结了萌芽于“一战”的战争经济理论,强调战争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国家进行改造;要动员包括精神和经济在内的全民力量参战,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消灭敌方军队和平民。
从历史看,战争不仅将前苏联经济引向高度“计划经济模式”,将德国经济引向“统制经济模式”,也将英美经济引向“战时管制经济模式”。
02
因此,还需要从更加微观、更加精致的角度解释战争的发生论。例如:战争的爆发可能是因为“囚徒困境”。战争双方本质如同“囚徒”,因为彼此不信任,担心他人对自己发动战争,因此先发动了战争(“先发制人”)。
这可以更完美地解释人类的许多战争,根子上就是人性的不完美:“自私的人性+完美的理性”导致战争作为信任危机的经常发生。而双方都可能两败俱伤,完全没有经济收益可言。
03
当前,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与冷战1.0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不同)没有双边战略武器控制协议,也没有管控冲突升级的“交通法规”。
这实在太危险了!故当务之急应该是进行双边核军控谈判(而不是像特朗普政府提议的与俄罗斯进行三方谈判),重点是中程弹道导弹,要加强现有的、同时建立新的两军和国家安全机构间的沟通机制,建立非常精确的程序,以便在发生意外军事冲突时控制事态的升级。
在亚太地区,对常规部队的部署设限也许可望而不可及(尽管在冷战期间达成过《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但理想的情况,是应该探寻一个《赫尔辛基协定》式的全面关系框架。
04
| 以赛亚书 9:6 |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
他名称为奇妙、策士、
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105244阅读
103548阅读
101780阅读
101659阅读
101551阅读
101516阅读
101489阅读
101271阅读
10102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