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赵晓:以匠心向下扎根 以创新向上结果


文章来源|善商原创

作者|赵晓 

不唯上  不唯书  不唯众  只唯实

导 语


本文写于2016年,赵晓教授谈中国实业经济如何在今日围局中突破


 正文 TEXT                                 



2016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寻常地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 2017 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


工信部部长苗圩借机放话:“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 这意味着在中国是走“实业立国”还是“金融立国”,或者说走“德国道路”还是“美国道路”上,决策层已做出重大战略抉择。

 

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实体经济遭受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创。由于产能过剩、税负过重、管制太多,实体经济业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倒闭潮、裁员潮、撤资潮频频上演……尤其在2014年后,一会儿是股市泡沫上腾、一会儿是金融围猎产业资本、一会儿是楼市泡沫上腾,形成产业“脱实入虚”之势,实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利润率5%—6%,而金融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在15%以上,房地产行业利润率也是两位数。


行业报酬结构失衡产生虹吸效应,致使各种创新要素、生产要素逃出实体经济,进入金融、房地产领域。”另有数据显示,金融行业增加值在 GDP中的占比从 2009年至今一直呈趋势性上升, 2016年将达到9%。


与此同时,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却在弱化,社融增量和金融业增加值的比值近年持续走低。


 

在此背后,则隐藏着一场深刻的关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的重大权衡和争论。


有人希望中国尽快开放资本、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金融,进而走上与美国相似的以“金融立国”的道路。其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这条道路:


第一,不符合中国国情。


因为中国是以实体产业立国,以制造业作为国际中心,这和美国金融占整个经济70%、政府被华尔街绑架的产业格局完全不同;


第二,时机点没有把握好。


从中国国内来看,中国城市化刚刚完成50%,工业化实际上没有完全完成。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没有完成的国家,却要以金融立国,太早了;


从国际看,在当前局势下急着以金融立国,势必与美国形成竞争,进而导致冲突和摊牌提前到来;


第三,不符合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一飞冲天,这与华尔街的自私贪婪、资本喋血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若以金融立国,大家都去炒房炒股炒期货兼放高利贷,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精神将荡然无存,这个代价可就大了。其杀伤力将十倍于政治疯狂、泯灭人性的“文革”。



显然,在再三权衡和慎重考虑之下,决策层逐渐形成决心,中国仍要以产业报国、实干兴邦为道路,振兴实体经济的提法由此进入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


而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及保监会主席对险资的怒斥,现在看来,也明显是因为清楚了中央的决心与决策之后率先发出的声音。

 

政府也并非不重视制造业所代表的实体经济。早在2015年5月中国政府就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愿景。报告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但发个红头报告甚至于红头文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振兴实业的环境。最近,福建福耀玻璃公司曹德旺的一番话引发网络热议。


福耀玻璃本来是家中国企业,代表的是中国制造业。但最近却披露,其在美投资6亿美元的玻璃工厂正式竣工投产。


曹德旺解释为何这么做时,讲了三条理由,一是美国市场需求大,就近原则;二是美国税收低,太低了。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成本高35%;三是中国制造业环境差,太差了。


美国建厂房不要钱、土地白给,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中国便宜的是劳力。美国蓝领是中国的8倍,白领是中国的2倍多,综合起来,在美国要比中国多赚10%的利润。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10%的利润,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


中美制造业环境综合比较下来,在美国居然比中国高出10%的利润,这就足以颠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球制造业向中国流动的格局了。



中国制造业真的是大江东去?这首先需要政府来回答,特别是在产权保护、减政放权、税费减免方面做好文章。


2016年11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在保护产业上释放了不少善意,有利于坚定民营企业家们的信心。政府是否还能够在结构性减税以及减政放权方面再作些文章呢?

 

除了政府需要在环境和制度方面做工作、从而使企业家们有信心外,要振兴中国的实体经济,还必须走创新之路。


但走创新发展之路,先要改变我们这一段时间以来对创新的重大理解偏差。

 

这两年,我们喊创新的口号喊得太多,调子也唱得太高,但唱着唱着,就唱的不着调了。


从媒体及社会的主流来看,创新仿佛就等于“互联网+”;创新仿佛就代表着搞一大堆花里胡哨的东西。显然,这都是重大的创新误导,需正本清源。


 

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我在许多地方都谈到,美国发明了互联网,中国强调互联网+,德国强调+互联网;正确的道路,其实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


+互联网,意味着以实体经济和扎扎实实的产业发展为根基,再加上信息的手段来重塑商业模式、流程、物流等。但如果变成了互联网+,就是将信息手段上升为主导和目的,忽略实业的根基与发展主旨,到头来会是一场空。


中国领导人千万不要被几个搞互联网的人所忽悠了,多听听实体企业家们的心声吧。

 

第二,我想对中国的“创客”们讲一句实实在在的话,那就是正确的创新理念一定是“以匠心向下扎根,以创新向上发展”。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意味着搞一大堆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首先扎扎实实地做事,有工匠精神、有匠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以创新向上发展。


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匠心,就会流于浮躁、流于肤浅,创新就没有根基,就会沦入创新的泡沫中去。



乔布斯是创新的典范,可是乔布斯又是“匠心”以及“工匠精神”的典范。他做手机,讲求工业美学,在制作上一丝不苟,竭力要做到极致,做到让粉丝尖叫的地步。


他甚至要求手机的里面也要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有的工程师说,这没有必要,没有人会打开机盖来看了。


乔布斯就说,谁说没有,我就打开机盖来看。如果没有工匠精神,苹果做不到今天的地步。所以苹果公司及乔布斯带给我们的正是“以匠心向下扎根、以创新向上结果”的榜样。

 

中国许多企业的失败不在于没有创新,而在于没有匠心。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连一个基本的产品都做不好,何谈创新?创新没有根基,创新能走远吗?创新发展能变成现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感谢上帝!过去许多的偏差,我们今天总算在一个个扳回来。关于创新的偏差,如今也在扳回来。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而我注意到,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指出,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终于,我们不浮躁地奢谈创新了,我们开始将创新落地于“匠心”之上了。

 

匠心不简单,包含着爱心(以服务他人为导向,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专心(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以及恒心(长期坚持、坚韧不拨)。


中华民族的制造业振兴,唯在匠心上扎根,才能在创新上生长,才有真正光明的前途。



 ·END·
                                                        图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仅作讨论学习使用

执行主编:华恩 责编:奇恩

校对:恃玉 美编:Ruth


                                                                            整理人:恩典ing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