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以望:攀登梦想的“圣母峰”|文艺欣赏




写在前面



圣母峰(即珠穆朗玛峰)高八千多公尺,屡屡发生灾难,多人一去不回,却还是有人继续挑战,直至登顶,为何呢?你能感受到山的召唤吗?你生命中有渴望攀登的圣母峰吗?


攀登梦想的“圣母峰”

以 望



我自幼生长在多山岛屿的台湾,据官方统计,那里有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然而,山之于我,仿佛戴着一层神秘面纱,遥远而不可及。

 

今年我们读书会读到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台湾译名《圣母峰之死》),开启了我对“登山”的全新视野。

 

书腰上的一段话“1996年,圣母峰上的一场暴风雪,引发一场让世人讨论近20年的山难。两部电影、八本书籍,无数的纪录片、新闻报导,只为了从当年死者的故事中找出,圣母峰为何令人类疯狂?……”——看了就令人血脉喷张,迫不及待想揭开它的真相。


这部登山文学,其实不只是“灾难纪实报导”而已。书中所探讨的,包括圣母峰商业化,导致良莠不齐的商业组织及登山客所引起的法律纠纷及复杂问题;大量垃圾,如氧气筒、帐篷、塑料、粪便等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对海拔8,000公尺以上,又称“死亡地带”的受伤登山者,救与不救的伦理辩证。

 

书中也提到圣母峰上,令人担忧的“巅峰塞车”现象。2019年网上出现一张登山队伍登顶途中大排长龙的照片,犹如洛杉矶高速公路交通堵塞窘状,再次引起热议。

 

专家表示,在死亡地带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登山者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低压低氧中,易患高山症而致命。这些议题,迄今仍持续保持热度,让人对生命、对人性、对登山的意义及对自然环境的维护,重新检视及省思。



在读书会的讨论分享中,有书友问:“读完本书,有没有人想爬圣母峰?”很多人回:“不想,太危险了!”也有人说:“就算我想,也不具备条件,就甭想了。”还有人不以为然道:“这些人根本是玩命,赌命。挑战大自然,无非想掌控自己的生命罢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山难过后,仍有一群不畏生死的登山客,如同书中说的“遥远的高山总是魅惑,吸引我的灵魂”,毫不犹豫地跨越这些死者尸体前进,为要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我跟老公说:“真是一群疯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秒回:“你错啦,他们一定认为坏运不会临到他们,有胜算才去的。”果不其然,这群人中有成功站上海拔8,848公尺的世界之巅,享受梦想成真之喜悦者。

 

然而,也有音讯全无,找不到尸体何处者,也有死在途中者,他们的遗体就成了后来登山者的路标。1996年最著名的是峰顶附近的“绿靴子”,他面朝登山路线,脚上的绿靴清晰可见,似乎向前进者呐喊“加油吧!”


可以说,攀爬圣母峰的过程既冗长又沉闷。英国登山家席普顿(Eric Shipton)在他的书《那座山》中说到:“登山者的大部分时间必须在高山营地的脏乱中度过……高海拔对身体和心灵都有影响,人的智力会变得迟钝……最惨的是完全无能、无法应付任何潜在危机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高风险、高身体耗损、高死亡率、高费用及高代价,人们为何还对圣母峰如此疯狂?或者说,登山为何如此吸引人呢?


对葬身于圣母峰8,100公尺高处的英国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来说,答案是:“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


对曾两度成功登顶圣母峰的台湾女性登山家江秀真而言,“登山就像回家,每次进入山里,你会感觉像是被自然拥抱;山不会说话,但它告诉我很多事情,也让我更认识自己。”


或许每个登山者的动机都不同,然而,书中每位登山者的独特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乘着登上世界之脊的梦想,配上勇气、毅力及决心的翅膀,不惧危险、孤独、恐惧,翱翔在各高耸入云的山峰,去探索生命极限。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1963年5月22日,32岁的医生荷恩宾与36岁的神学教授恩索尔德,从没人攀登过的恐怖“西棱”登上圣母峰,被推崇为登山年鉴的伟大事迹。


其中,恩索尔德与作者乔恩的父亲是密友。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在当时才9岁的乔恩心中发芽。他暗自希望有一天也能登上圣母峰,在成长的岁月中,登山俨然成为他生命的重心。


乔恩说:“我坚信登山是伟大的活动,固有的危险非但无损其伟大,反而正是登山伟大的理由。”



其实,人生就像登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人生也会因梦想而伟大。


就在荷恩宾与恩索尔德登顶圣母峰的3个月后,1963年8月28日,一场伟大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彻底改变了美国与人类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仍处在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下,一个牧师之子,马丁·路德·金博士,开启了非暴力的和平运动。超过25万民众聚集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上,要求在工作机会与自由权等方面进行民权改革。当时金博士只有34岁。


那场演说后的第二年,美国1964年民权法案通过,美国黑人可以搭车、接受教育、享受美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几年后,金博士被暗杀,死时只有39岁。


然而,他的梦想已如种子在美国民众心中发芽生根,鼓舞撼动人心。人们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努力。40多年后,终于有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



你可能不知道,金博士的演讲“——朋友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我们眼前与未来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深深扎根于美国梦之中……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我的四个孩子将来在一个不是以肤色,而是以品格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深深影响了当时也只有9岁的奥普拉(Oprah Winfrey),她还问妈妈:“我可以参加游行吗?”


出身贫困、童年被性侵的奥普拉说:“一个人可以非常贫穷、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它就可以使人改善自己的处境!”


身材肥胖、长相普通的她,靠自己的毅力白手起家,成为著名脱口秀主持人,为弱势群体发声。她在南非设立女性贵族学校,投入最好的教学资源,招募贫穷家庭出身的黑人女性,为要教育出非洲未来的领袖。


梦想让人伟大,每个人心中都需要有座梦想的“圣母峰”可攀爬。有梦就有想,有想才有行动。


英国天文学家普罗克特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基督徒的梦想与热情,更是可以在主里变得神圣,带出永恒的价值。当我们的梦想嵌在神的异象中时,它就成为神美丽大图画的一部分。


所以,你有梦想吗?带着坚定的信念,去攀登你梦想中的“圣母峰”吧!


作者介绍

以望

喜爱阅读,热爱排舞,更爱全家一起旅游,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创文服事团队,负责创文网路事工及读书会。



                                                                                  整理人:恩典ing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