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生活查经丨神寻找的“迦南妇人”在哪里?


作者:牛时然牧师

引言

关于『信心』的话题,一直是基督教界一个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信心』也是我们基督徒持续一生之久的功课。到底什么是『信心』呢?或者说衡量一个人是否『信』的标准又是什么?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雅各书的作者说:信心与行为并行,且因着行为得成全……这些关于信心的论述,都没有错,但若不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来解读,我们就很容易断章取义,要么认为那人小信,要么认为那人过于律法主义。新约《圣经》中记载一位外邦妇人的这个发生在现实处境中的故事,却向我们树立了信心的榜样。我们一起来循着她的这段信心之旅摸着 神的心。


故事的背景

这个故事的上文是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到加利利海边的革尼撒勒来攻击主耶稣,说祂没有严格执行犹太人洁净的规矩,责备祂没有教好门徒,让他们在礼仪上达不到犹太人洁净的要求。主耶稣解释说污秽真正的来源是人的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然后主就带着门徒们离开加利利,向西北方向走了大约35公里,到推罗、西顿境内,也就是今天的黎巴嫩。在当时这是遥远的外邦之地,表示主想避免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进一步地冲突。推罗、西顿境内属于今天的黎巴嫩,对古时的以色列人而言也是迦南地的一部分,那里的人也就被犹太人笼统地称为迦南人。犹太人看不起外邦人,认为他们是不洁的,称他们为狗,与外邦人之间没有往来(除了作生意以外)。马太与马可都没有直接说明主去推罗、西顿的目的,祂若是单为了躲开法利赛人和文士,可以往任何方向去,只要不是在犹大省和希律王管辖的范围,法利赛人和文士都不会继续追着祂找麻烦。


在这一段故事的结尾,马太与马可都记着主耶稣医好了迦南妇人的女儿之后,就离开了推罗、西顿,暗示祂与迦南妇人的对话和成全她的祈求就是主去推罗、西顿的目的。我们不禁好奇:这迦南妇人是何许人也?怎么能够让主耶稣神的儿子以色列人的弥赛亚,带着12个门徒,为她一个人风尘仆仆地跑这一趟?神藉着这一段对话今天要带给我们什么信息?


『可7:24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主耶稣刻意隐藏自己,在四福音书里面是相当不寻常的举动。只有在约12:36记载过,为了避免犹太人在逾越节前杀祂,隐藏了自己。但是在推罗、西顿境内,没有人找祂麻烦,没有人要抓祂,杀祂,祂为什么要隐藏自己?


可能是因为主耶稣在那时刻还没有准备好要向外邦人传福音,不想吸引人来(太15:24)。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主的隐藏显出这迦南妇人的努力寻找耶稣,显出她的殷勤。可7:25说,『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相对于7:24主的隐藏自己,这妇人绝对不是运气好,偶然在家附近看见了耶稣而来求祂,更可能是因为『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被鬼附着是痛苦的,悲惨的,在格拉森被鬼附的人痛苦到日夜大喊,想自杀,用石头砸自己(可5:5)。可想而知,她和她的女儿都活在痛苦的深渊之中,她努力地寻求帮助,却发现在推罗、西顿地区没有人能帮助她。可能她经过仔细地打听、探讨、思考之后,发现而且肯定只有犹太人的耶稣才能救她的女儿,于是,她千方百计地寻找耶稣,虽然主刻意地隐藏自己,好像在跟她玩捉迷藏一样,最后还是被她找着了。我们不禁要问:主耶稣是犹太人,而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可7:26),是个混血儿,是迦南人,是犹太人看不起的人,他们与犹太人完全没有来往。那时候没有计算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她怎么知道耶稣这个人的?她怎么能肯定只有耶稣才能帮助她?她等了多久才等到耶稣?她怎么知道在街上如何认出耶稣?她怎么打听才知道耶稣藏在那里?


我开始佩服这迦南妇人了,巴不得我们寻求主有这迦南妇人所下的功夫的一半(我不好意思说十分之一),相信我们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从天上来的福气。


我们可能又会问:既然她这么需要主耶稣,而且是迫不及待,为什么她不去加利利?


她的女儿被鬼附着,需要她照顾,她的确走不开。加上一个被鬼附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别人不知道,也没有人能控制得住,这妇人绝对不能离开她的女儿,也不能带着女儿出门。这迦南妇人可能等了一段时间,可是神没有误事(她女儿后来被医好了)。神是爱,祂知道人的需要,祂在乎,也回应人对祂的呼求。在这遥远的推罗、西顿,有一个无助的女人迫切地需要神的怜悯,神就及时地差遣祂的儿子回应她的呼求,即使她那时还不是神的儿女,即使神的儿子和祂的门徒得为了她一个人长途跋涉。神是听人祷告的,祂不轻看人所发出的哀声(出3:7-8)。


而迦南妇人的等候,正是证明她对主耶稣的信。所以,主表面上的姗姗来迟(参约11:1~40),主的隐藏自己,岂不正是要藉此显出这妇人寻求祂的决心,也是使她的信心渐渐被显露出来的开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主耶稣的这一次去推罗、西顿,是天父特别为祂安排的一次约会。为了回应一位孤苦无依的外邦妇人的信,为了拯救她与她的女儿,也为了在《圣经》里记下一段宝贵无比的会晤记录。



好了,迦南妇人找到主耶稣了。我们以为她的苦难应该快结束了,眼看着就要苦尽甘来了。但是,神还安排了更大的惊奇,使她成为基督徒经历苦难的一个榜样。如果这故事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我们就看不到接下来的精彩的对话,这妇人的如金子般的信心也就隐藏了。感谢主,这妇人找到耶稣不是故事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虽然她辛苦地找到耶稣是一个突破,她怎么与主交谈,她怎么得到主为她预备的恩典,更是圣灵要藉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珍宝。对我们基督徒来说,信主而得救绝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站,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一段新路程的开始......我们也应该为后来的信徒留下我们的“使徒行传”。


上文我们看见这迦南妇人『寻找,就寻见』,虽然她费了很大的功夫。


主耶稣到了推罗、西顿。当这妇人找着祂时,祂可能正在与门徒们一同在路上走。这妇人心中愁苦,她不能等了。当时一个女人,特别是外邦女人,根本没有资格到犹太人的拉比面前问问题,更不要说是去求他。她这时的心情一定是忐忑不安的。耶稣的门徒如果不准她接近耶稣怎么办?耶稣如果拒绝她怎么办?她的朋友、邻居嘲笑她又怎么办?在困苦绝望的境地,她顾不了那么多,坚决地跟在主耶稣后面不停地喊叫,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在生不如死的压力下,她来求耶稣,她一定要她的女儿得到医治。她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可以跟主交换的条件(她知道自己没有可以回报主的),她呼求的对象是『她的主』,『她的神』。她还进一步地知道主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以一个外邦人的角度来说,她对主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她求主可怜她,帮助她,只因为①你是我的主;②『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她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正如我们一样,一无所有地来到主面前。


她称呼耶稣为『主』,因为她听说犹太人称耶稣为『主』,这个她称为『主』的人对她有绝对的权威(她后来俯伏在主脚前,而且拜祂)。在新约中这个字常常被用来称呼神,和神的儿子。盼望今天称耶稣为主时,我们真明白这个称呼所代表的意义,也在生活中有相对应的行为。


不过她称呼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就可以讨论:『大卫的子孙』是以色列人对弥赛亚的另一个称呼。神在旧约应许大卫的子孙(单数)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永远为王,这就是指弥赛亚,以色列人有时用大卫的子孙来称呼弥赛亚。这妇人一定听说过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都在等候他们的弥赛亚(约4:25),而且已经有犹太人用『大卫的子孙』来称呼耶稣(太9:27),似乎她也认为这位耶稣就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以一个外邦人来说,她对主的打听相当彻底)。可是她忽略了『大卫的子孙』是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弥赛亚专有的称呼,她不是以色列人,也还不是神的子民,在那时刻,她还不能用『大卫的子孙』这个名称来称呼主耶稣(门没叩对)。可能是因为这个称呼不对,更可能是主要试验她的信(彼前1:7),故意对她『一言不答』(太15:23)。主表面上的不理她,就像今天我们的祷告,常常觉得自己的祈求好像石沉大海,看不见果效。许多基督徒因此气馁了,不再祷告了,信心软弱了。但是这妇人没有放弃,她跟在后头不停的呼求,主的第一个考验没有将她打倒,也给今天许多坚持不下去的基督徒一个清楚的提醒:我们到主面前应该不是单为了祈求,让主满足我们心中所想所要的,我们也需要经历祂给我们的考验,这样才能成熟长大。如果向神的祈求每次都立刻见效,我们就会像在摩西时代的那些以色列人,将神看成仆人,成为长不大的属灵的婴孩。



在另一方面,门徒们烦了,受不了这妇人不断的喊叫,主动为她代求。可是他们代求的心态不是爱,不是怜悯,而是『打发她走』(太15:23)。原文没有『请』字,他们只图耳根清净,没有真正明白这妇人的状况,也没有体会主的心肠。他们还不像主,因为他们还没有『爱』这可怜的妇人(对不起,我们好像跟他们蛮像的)。顺着门徒的话,主用一个『事不关己』的态度,回答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我想主耶稣的这一句话不只是对门徒们说的,也是讲给那迦南妇人听的。换句话说,祂摆明了这迦南妇人不是祂施恩的对象。这是主对她的第二个考验,在她面前浇了她一头冷水,狠狠地将门关了,一点儿余地都不留给她。其实主的这句话没有说错,祂传福音一直都是向着以色列家,因为以色列人在神的国与神的话上都有历练,他们比外邦人更容易明白主的福音说了什么,也比较知道主耶稣为什么要传福音。在祂升天以后,要藉着以色列人将神国的福音传出去。我们来思想主耶稣这一句话可能有的含义:


 『我奉差遣』:你既然称我为『主』,为『神』,你没说错,我是神差遣到地上来的。

 既然我是被差派来的,那差我的就指定了我的使命、工作范围、作工的对象是『以色列家』。对不起,推罗、西顿不在我的作工的范围之内,我们可能得换个更适当的地点再来考虑。

不过,即使你去了『犹大地』,你还得考虑我作工的对象:『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你显然不是犹太人,所以嘛,门儿都没有。

『迷失的羊』,以色列家有没有不迷失的羊?没有,一个都没有(诗143:2,传7:20,赛53:6,耶5:1),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主传福音的对象。可惜绝大多数以色列人以为自己没有迷失,他们拒绝接受耶稣,不承认祂是弥撒亚。主的回应——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明白地告诉她,在地上,人与人不是完全平等的,以色列人先蒙恩,然后外邦人藉着他们得恩,有先后的顺序,但是以色列人一直拒绝神的福音,救恩就临到外邦人,直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以色列人才全家得救(罗11:11-32)。


当我们到神面前祈求时,得清楚彼此的位置:祂是神,祂是主,祂是王,是我们欠了祂的,不是祂欠我们什么,祂不是我们的仆人,祂当家做主,祂有绝对的主权决定给我们什么,怎样给,什么时候给。如果我们真信祂是爱,凡事都是为我们好,我们就能欢喜让祂作主作王。


回到这迦南妇人的故事:面对这么狠的关门,要是我的话:不帮忙就算了,何必说得这么绝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但是这个反应证明我失败了,这个考验我没有过关,因为我还不认识我的主,我的神,不认识祂是【爱】的神,不信任祂会重视我从心底对祂发出的哀求,不信任祂会帮助我。



太15:25,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感谢主,这个不留余地的关门没有打倒这迦南妇人,面对主耶稣的关门,这迦南妇人的回应是进前来敬拜祂,继续求主帮助她。她没有放弃,没有因为考验太严厉失去信心。不过这时主似乎停下来不继续前进了,好像要留给她机会到主的面前(看,主不是像表面上那样的对她完全不理不睬)。她毫不迟疑地来了,而且『俯伏在主脚前』,拜主(可7:25)。我们注意到这妇人不再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她简单称祂为『主』。我觉得她的心思很灵活,从主的话领会到可能耶稣不喜欢被她称呼为『大卫的子孙』。求神施恩,引导我们,能够有这样灵活的心思,能够明白主给我们的考验是针对哪一方面,并作出适当的调整,更能坚持我们对主的信任,对祂的仰望


虽然主到这个时刻一直在拒绝她,她还要向主祈求:是的,我不是犹太人,神的国度跟我还连不上关系。不过,我认定了你是我的主,我的神,你不能不理我。因为她认定除耶稣以外,再无别神(撒下7:22),除了耶稣,她再没有别的帮助(诗121:1~2)。这是何等大的信,何等清楚的对主耶稣的认识。感谢神,祂藉着一个犹太人所看不起的混血妇人提醒世人——耶稣是唯一的真神,是人类唯一的盼望。前面的两个考验,已经让我们惊讶于迦南妇人比金子还宝贵的信。但是主耶稣觉得这两个考验所给我们的榜样还不够震撼,祂还要让我们学习更高的智慧,更深的谦卑,和更进一步的仰望。



太15:26,主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许多解经家解释说这狗是家中可爱的宠物,意思是要冲淡这句话的杀伤力。不过我认为狗就是狗,家中可爱的宠物与外面跑的野狗都是狗。相对于『儿女』,它们都不够格吃饼。而且在太15:26和可7:27,主耶稣都用了『丢』这个动词来描述将饼给狗吃的行为,这不是一般人喂家里的宠物吃饼的正常习惯,而是一种有距离的表现,说明这狗更像是外面的野狗,不是家里可爱的宠物。


主的第三个回应应该会产生更大的杀伤力(你根本非我族类)。用『狗』(特别是没关系的野狗)来相对『儿女』,用得饼吃来比喻她的祈求得成全,正是爱她的主为这迦南妇人精心设计的第三个,也是最狠的考验

我们忍不住要问:既然祂是『爱』的神,是爱这妇人的主,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为什么要狠狠的打击她?甚至完全不给她留余地的侮辱她?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你是不是觉得主给你的功课太重了?你是不是觉得主给你的生活压力担当不了?你是不是觉得主给你的遭遇完全没道理?不公平?你是不是觉得在你无尽的苦难中呼天不应,呼地不答?


如果是,请你将自己假想成这迦南妇人:你,『女儿被鬼附得甚苦』;你拼了老命来照顾女儿;你四处求医,没有人能帮助你。好不容易打听到耶稣是唯一能帮助你的人,等了许久,耶稣也正好到了你的家乡。可是当你找到机会向耶稣求助时,祂对你的回应却是一个打击重过另一个打击。现在你觉得你的遭遇苦,还是这迦南妇人的遭遇更令人难受?



我们再一次来看这妇人的回答:「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太15:27)。「主啊,不错」:主,我的遭遇不但不能怪你,我承认你是因为爱我而安排了这一切的遭遇。主,你没说错,我不配,在你面前我只是一只狗。可是,容我厚着脸皮说:我不是外面的野狗,我也是在家里的,你就是我的主人,而我就在桌子下面等着吃你『掉下来的碎渣儿』。你不必直接给我,我不配得到这么大的恩典,那是给『儿女』的。我只要能得到『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就够了,就满足了。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谦卑,何等的信!她将主的一句毫无怜悯的侮辱,转变成她蒙恩的根据。看到她柔和而有智慧的回答,想到自己对神的态度,我只有在主面前『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



这迦南妇人在那个时刻还不可能完全认识耶稣,可是,身为基督徒的你我却应该知道耶稣是谁,祂能做什么,祂会做什么。这个还没有完全认识耶稣的古时的迦南妇人面对这一切排山倒海而来的苦难,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因此得忧郁症,没有因此自闭(她还有一个比她更可怜的女儿需要靠她照顾),没有呛声抗议主对她的羞辱,没有怪主对她残忍。她只是谦卑地承认主有权利这样待她;谦卑地承认在造天地的主的面前她只配称为一只狗(想想大卫说他自己只是虫,不是人(诗22:6));她谦卑地承认她不配得整个的饼,那是给『儿女』的;但是『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就是她要求的主对她的怜悯,就是她的满足。




当这迦南妇人面对这三个考验时,当她说出那一句令人折服的智慧的回答时,(1)她正受着女儿被鬼附的无比的煎熬,心中有极大的压力;(2)主耶稣没有给她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她可以好好的想个三天三夜才回答。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压力,包括时间的急迫,而做错事,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犯罪。可是这迦南妇人在生活压力和急迫的时间下,回答出这么美的一句话,显然生活压力和时间的急迫不能成为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或犯罪的借口。主耶稣在将近24小时没有喝水,没有吃东西,没有睡觉之下面对三重的审判和十字架的痛苦,却没有说错话,没有犯罪。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主耶稣心中没有自己(荣耀,舒适,生死,等等),只有天父的旨意;这迦南妇人心中也没有自己(面子,族裔,等等),只有敬畏主,和她女儿的得医治。所以,我们可以说为自己考虑,人就可能犯罪;能够放下自己,能够将天父的旨意放在第一位,人才能荣耀神。


她不但能胜过等待的考验,能胜过呼求没有回应的考验,还能胜过被主拒绝的考验。单凭这三个得胜,她让今天绝大多数的基督徒汗颜了,求主饶恕我们的软弱。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看到这迦南妇人的榜样,看到她坚定不移的信,请问你我面对苦难时是用什么心态?你全心承认主有权柄这样考验你吗?你用什么态度向主求?你怎么求?你能够调整你自己吗?你怎样让别人看见你的见证?你怎么荣耀神?


我觉得迦南妇人的这一句话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除了主耶稣自己以外,连所罗门都远远地比不上。这一句话其中所显出来她对主的认识和对主的信,更是让我们一生都学不完。跟这迦南妇人比起来,我真是虫,不是人。将来到主耶稣那里,我第一个想见到的人,就是这迦南妇人。


面对这么大的信,这么坚定的仰望,我们的主不再考验她了,祂承认自己是这妇人的主,祂承认这妇人因信配得怜悯。祂没有去她的家,照前面的对话,这妇人知道自己不配让主去她的家(就像那迦百农的百夫长,太8:5-8)。主耶稣只用了一句话,就医好了她的女儿。赞美主!



现在我们来思想:为什么圣灵要将这一段故事放在《圣经》中?


? 是为了考验这迦南妇人,看看她配不配得主的怜悯?

我觉得没有人比她更配,也没有人比她不配,但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我们蒙恩是因着信,不是因为人的身份,或是行为。


? 是为了让门徒学习怎样对待有需要的人?

应该是当中的一个目的,不单是让门徒们学习,也是让我们学习。


? 还是让我们看见信的榜样?

是的,好一个信的榜样。特别是这个显出信的人不是犹太人,不是基督徒,没有读过摩西的律法,没有听过讲道,没有参加基督徒的团契生活,更没有读过神学院。因此,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不能随便轻视别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或是某一些表现就断定这个人与主的关系。


我们将这段故事与上文所讨论的洁净的主题连接起来:犹太人认为礼仪上不洁净的人,不能敬拜神,他们瞧不起不洁净的人,认为不能跟他们相处在一起,因为怕被染上不洁。这迦南妇人是个女人(女人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低),是个外邦人,她女儿又被鬼附着了,简直从里到外都不洁,犹太人一定认为她没有得救的资格,更不要说蒙神格外的恩典了。可是当我们看见她的信,她对主专一的寻求,她对主的认识,她的谦卑,我们可以说她比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更算为义(路18:9-14)。


再看这一段故事的下文(可7:31~8:10,太15:29~39):虽然主在太15:24说祂自己『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可是下文却告诉我们祂在外邦(加利利海东岸的低加波利)传道、医病,甚至行神迹一次喂饱四千人。我们可以说:因着这位迦南妇人的信,神的恩典开始临到外邦人了,神为主耶稣所订下的这个特别约会,竟然为外邦人带来这么大的福分,赞美主。



现在我们将上下文一起接起来:在上文中犹太人逼迫主耶稣,拒绝福音;所以主离开犹太地方,见到了这位有信的外邦妇人,她自己因信蒙怜悯;因她的影响,神的恩典临到外邦人,这里的信息不是与罗11:11~24互相呼应么?


这个故事更是教导我们需要努力地学习认识主,顺服祂,跟随祂。不要替主决定祂该怎么对人,不要规定主必须怎样为我安排前面的道路,不要一成不变地认为主的行事一定得遵守我们自己设定的某些框框。祂是爱,可是我们对『爱』的体会,对『爱』的认识,都还有许多成长的空间,我们得尝试在凡事上体会主的心。


主给我们的每一个苦难,祂让我们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祂给我们的机会去操练我们的信,都是祂为我们预备的恩典,使我们经历祂的供应与信实。我们的遭遇也是主给我们的机会为祂发光,更是祂给我们的机会来荣耀神,让我们好好把握主给我们的这一切恩典。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这位外邦妇人历尽千辛万苦地地寻求主耶稣的怜悯,实际上却是,神在寻找她。同样,今天你我或许在寻求那一位医治的 神, 神却在这个时代寻找像迦南妇人那般执着,谦卑地寻求祂的人。





附注:

主耶稣为什么要带着门徒去推罗、西顿?

门徒们在整件事中没有任何贡献,完全是旁观者。这就是主对门徒(也是对我们)的教导的一部分:在这一段经文中,祂没有对门徒说教,只是藉着祂与这女人的互动让门徒们学到怎么样将神的恩典和怜悯带给这样的人。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抄袭祂这一次所做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人里面是什么,有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偏远之地也有人需要主耶稣,有人渴望寻求主耶稣,也有人对主耶稣有令人惊讶的信。


这位迦南妇人有这么大的信,我想有些人可能会好奇:她后来得救没有?怎么知道?


太15:28『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可7:30『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马太和马可怎么知道那妇人的女儿被医好了?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主的门徒,他们凭信心知道的。但是,这是白纸黑字的书,写出来的事情要有证据,包括人证与物证。如果与事实不符合,不信的人和新派的人老早就会对这两本书嗤之以鼻,甚至对耶稣的生平都一笔勾销。《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这两本书能够如山岳般的屹立着,两千年来向世人见证那位道成肉身的神的儿子在世界上所行所说的事迹,他们怎么可能单凭信心来记录主耶稣的生平呢?


耶稣与门徒们在这事件之后都很快地离开推罗、西顿,而且在主受死、复活之前都没有机会回到推罗、西顿,他们不可能在当时就知道事情的结果。下一个问题:是谁告诉马太和马可那妇人的女儿被医好了?在耶路撒冷,在犹大地,即使在推罗、西顿,有谁会关心一个被鬼附的小女孩儿好了没有?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就是那迦南妇人。可是她住在遥远的外邦之地,马太和马可怎么可能为了证实一节《圣经》就分别地跑一趟推罗、西顿,辛苦地在人海之中寻找一位不知名的女人,有可能吗?如果是这样,这两本福音书恐怕需要超过一百年以上来取得所有的证据,特别是在外邦发生的事。


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在主升天之后,教会因为受到逼迫而基督徒们分散到各处,有基督徒到了推罗、西顿,将福音带到那地方,这妇人也信了主。当马太和马可记载这个故事时,他们可以藉着教会间的联系找着了这位迦南妇人,从而得到了一手的资料,将这可歌可泣的故事记在神的话语中。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2)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