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这个夏天最值得看的《寄生虫》:悲剧,从人把自己当成虫开始…

主编:黑门 | 编辑:砾子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寄生虫》看了吗?

 

作为韩国影史首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金棕榈奖电影(一般被认为是行业内最有艺术分量的奖项),从5月获奖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是这个夏天最值得讨论的一部电影。

 

与以往金棕榈奖电影不同的是,《寄生虫》少了许多晦涩与克制,它的戏剧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这都赋予了电影极强的可看性。

 


果不其然,《寄生虫》在中国香港、法国、越南、澳大利亚都创下了票房纪录。

 

到了8月,电影资源在国内一经推出,更像在电影圈里扔下的一枚深水炸弹,追捧、赞誉、质疑、嘲笑……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有人认为该片让人“惊叹到发抖”,有人却直言是“史上最差金棕榈”!

 


确实就现实主义的题材而言,《寄生虫》不是一篇严谨且无可挑剔的社会学论文,但你不可否认的是,抛开金棕榈所谓的艺术光环,它绝对是一出好戏!

 

整部电影,我是全程揪着心,心跳扑通扑通看完的,但是看完之后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无力感。

 

我一直在想的是,这一场得意洋洋的黑色喜剧,突转到无法挽回的悲剧,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以下内容有剧透

如有介意请速度移至评论区 


01 


先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家四口,他们分别是父亲金基泽,母亲忠淑,女儿金基婷、儿子金基宇,四个“无业游民”挤在潮湿、脏乱、逼仄的半地下室里。

 

这一家子都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只能靠折披萨盒、耍一些小聪明来赚取一些外快。

 


与天花板都快接连在了一起的窗户,是整个房间唯一能透进阳光的一个窄窄的媒介。


通过窗户,与视线对峙的是高出半截的地面。

 


无论是地面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肆无忌惮撒尿的醉汉;之后涌进这个家的“免费杀虫剂”;还是家里坐落在高处的马桶……


似乎都在不断地隐射以及提醒着这一家子:

 

你们低人一等,你们就是“虫”……

 


而整部电影虽没有真的寄生虫,却以三次虫的出现,串联起了整个荒诞又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

 

第一次虫的出现在电影的最开始,父亲金基泽在吃面包时,桌上爬过一只灶马,被他一脸嫌弃地弹走。

 


无害但丑陋的杜马被弹飞的那一刻,就像寄生虫要急于寻找附着物一样。


预示着金家寄生行动的正式开始。 

 

02

 

这一寄生的契机,是基宇朋友敏赫的到来。

 

敏赫想把自己在家教时认识的富家女骗到手,又因为自己要出国留学,生怕自己的同学从中插一脚,于是他把这份工作介绍给了自己的穷酸朋友基宇。

 


为什么?

 

因为敏赫正看中了基宇的穷和失败,他不认为四次高考失利,只有中学学历的基宇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样一份看似善意的馈赠,实则背后却藏着对穷人隐秘的鄙夷。

 


凭借着一份伪造的文凭,和当场“出色”的试讲,金家成功拿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并由此开始了全家人悄无声息的寄生计划:

 

妹妹基婷在哥哥的包装下,变身名校高材生杰西卡,成了朴家小儿子的美术兼心理治疗师;


这对兄妹又用了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撬走了朴家的司机和女管家,让自己的父母堂而皇之允予代替,自此一家人成功“寄生”朴家。

 


虽然前半段电影的基调都是搞怪、暧昧、甚至是趣味横生的,但是你却很难看得很放松,相反是揪心而谨慎的。

 

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上的假象,就像小孩子玩的沙堡,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坍塌。

 

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一刻将在什么时候到来。 

 

03


剧情急转直下,或许就是从那个雨夜开始的。


当金家四口,趁着朴家外出露营,大肆霸着豪宅,喝着名贵酒的那个晚上,危机悄然来临。

 

寄生中的寄生,误打误撞地就被揭开了……

 


在那个晚上,身为妈妈的忠淑,在自嘲一家子的虚伪时,说了一句话:

“房间里的日光灯一打开,蟑螂就全躲起来了。”


这是电影中第二次出现虫,却也为一家人最后在雨夜,像蟑螂一样仓皇奔逃埋下了伏笔。

 


由于雨夜前任女管家的突然拜访,揭示出豪宅底下藏着一个地下室的秘密。

 

随着狭长、阴森的的涉阶而下,为了躲债,前任女管家的丈夫在比金家的半地下室更为不堪、不见天日的地下室,居住了多年。

 


而正是由金家的寄生,抢夺和损害到了他们更底层人群的利益!

 

这两个底层家庭,也从一开始的相互理解,到撞破谎言后的相互倾轧,再到为了争夺有限的寄生空间,不得不以命相搏。

 

小人物之间互殴、互害在此间被展示地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最后,也是全片的高潮处,两个底层家庭的斗争从地下转移到了朴家的大院子里。

 

当寄生者吴勤势走出黑暗,从厨房拿起刀,冲向阳光、草地和欢乐的人群时,他没有将刀捅向所谓二元对立的上层阶级,而是捅向了也就是比自己好那么一点儿的底层同类。

 

杀戮过后,在吴勤势倒在草地上,电影中第三次出现了虫——苍蝇,停在了他的手指上。

 


无论是灶马、蟑螂还是苍蝇,它们的出现似乎都从侧面,隐射出了穷人一方的丑态和低贱。

 

而金基泽最后刺死朴社长的那一刀,看似是刺向了富者,试图打破固有、封闭的格局,夺回尊严。


但是这一刀本身并不具备正当性,它除了无能和愤怒之外,什么也没能彰显出来。 

 

04

 

当然这部电影,在塑造富人和穷人这两者的形象时是有所偏颇的,或者说是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而这也是这么多专业影评人,不愿意将这部电影归类到现实主义,而归到类型主义的一个原因。

 


但现实就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其复杂、尖锐、艰难、无法调和性……仅用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是难以承载其份量的。

 

所以我觉得《寄生虫》更像是一部戏剧性十足的寓言故事,来刻画这一社会问题背后的扭曲和阴暗。

 


作为一部电影,就这一宏大的问题,它所能阐述和表达的还是非常有限和偏面的。

 

但我觉得它依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穷,能不能作为要挟正义的一个借口。

 


同情弱者,怜悯那些贫穷的人无可非议,《圣经》上也说: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

 

诗篇41:1


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路加福音12:48

《圣经》提出了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调和社会上过大的贫富差距,以此来缓解过于激烈的贫富矛盾,无论“多收的”还是“少收的”,都可以在这种不平衡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一平衡或许是由富人的自私自利率先打破的,但我们也不要把穷人的恶,放在社会的阶级对立之下,试图推脱一切。


无论富人、穷人都是如此,先是人!再有穷富之分!

 


可能许多人都曾听过“马太效应”这一名词,用以预表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的这一现实问题,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来源于《圣经》中的名词,背后的具体处境。

 

故事发生在马太福音的第25章,当时有一人要出国去,于是叫过家里的3个仆人来,按着他们个人的才干,把家业交给他们。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拿了五千和二千的那两个仆人,拿着钱去做了买卖,又赚了相应数目的财富。

 


而那个拿了一千的那个仆人,却把这一千埋在了地里,等主人回来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

 

因为两者不同的做法,那个主人也给了天差地别的评价,称前面两个仆人是“又良善又忠心”,而称最后一个仆人是“又恶又懒”,于是夺过他的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人。

 

所以是由表面上的财富分配不均,最终导致评价和结果的天壤之别吗?

 

并不是,这是由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所造成的!

 


除了绝对的平均主义之外,现实中的家庭条件、机遇、社会因素……都难以让每个人拥有完全对等的资源。

 

那是不是穷,就可以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以为这些都可以被无条件地谅解了?

 


就像电影里的金家四口,他们为了跻身上流阶层,像虫子一样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不惜作假、陷害、下毒、杀人,达到自己的寄生目的。


在他们试图用金钱来烫平一切生活中的褶皱时,同时也否定了褶皱里的整个人生,否定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这一最重要的前提!


以至于他们开始用“有钱所以善良”这样的话来自我麻痹,为不可告人的恶行开脱。


人忘记自己是人,真把自己当虫了,悲剧最终就这样诞生了……

 

 

· END ·



新浪微博:黑门

子公众号:唱诗

淘宝店:HEYMEN黑门



想要你知,我们的信仰有多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533)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