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人体的奥妙︱第一集:人的毛发和感觉器官



这里是,欢迎您的关注!我是王子。


自古以来,无论是著名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天地间的万物充满着无比的好奇心。有人为此绞尽脑汁钻研一生,也有人因着那广阔的世界赞叹不已。且不论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人们无法测透,就连人类自身无不充满着难以理解的奥秘。人体——堪称世界上最精密最华丽最玄妙的存在,下面我将分三次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华圣网」的文章——人体的奥妙,作者微言识,相信您听完以后一定会从中领略到上帝那令人称奇的伟大智慧。


主播、后期制作:王子︱文字校对:晨晨

图文排版:孙裕化

第一集

 


尽管目前医学对人体的理解仍极有限,但仅就现有的知识而言,已足够使我们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精妙赞叹不已了。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的杰作,即使那些貌似微末之物也无不具有深刻的用意。


例如人体的毛发有多种,而各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混乱不得。


头发是为了保护头部,兼具美观的功能,所以它可以长得很长。圣经上说,长头发是女人的荣耀,所以女人极少有秃发。


眉毛是为了分流汗水和雨水,不使流入眼内,故位于眼睛上方而分向两侧。


睫毛是为了防止尘沙异物进入眼内,故生于上下眼睑的边缘,而且以特殊的弧形弯向前方,这样就不致妨碍视线,闭眼时可以上下交连而不致刺向眼球。


眉毛和睫毛如果长得过长就会妨碍视觉,所以它们永远不会长得像头发和胡须那样长。


鼻毛是为了过滤呼吸的空气,所以生于鼻孔的内则而斜生向外。如果向内,异物就易进难出了。




腋毛是为了克服局部摩擦及帮助汗液蒸发,如果没有腋毛,人就得整天高举双臂,否则局部皮肤必将因摩擦和潮湿而发炎。腋毛根据其功能要求,既不能长得像头发那样长,也不能像眉毛那么短,而且细软而卷曲。如果长得粗硬而刚直,岂不要把皮肉扎伤?


人体各部位不同类型的毛,一般均向下生长,有些毛且能协同震颤,其颤动波也是自上而下。惟独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的纤毛与众不同,一概向上倒生,其颤动波也是自下逆行而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痰液向上推送到喉部吐出。如果按照通例向下,则气管和支气管将被痰液堵塞,人就活不成了。


我们再以人体的两个简单的反射活动为例。当鼻腔或气管有异物侵入时,会分别引起喷嚏和咳嗽两种保护性反射,其目的均为排除异物。但因两者情况有所不同,其反射方式也大有分别。


鼻腔异物不是一种紧急情况,所以喷嚏反射可以从容准备。首先以慢相吸气开始,张口,软颚上提以阻断鼻腔,经口吸入足量空气,然后胸腹腔急剧收缩,迫使肺内空气快速喷出,当喷气达到高潮时,舌体突然上举将口腔堵腔堵塞,迫使气流由鼻腔疾射而出,从而将异物自鼻腔排除。



然而如有异物进入气管,则是一种极为紧急的情况,如不及时排除,则有性命之忧,时机 间不容发,更绝不允许吸气,否则将便异物更加深入而造成窒息。所以咳嗽反射没有吸气动作,而是声门立即紧闭,同时胸腹腔爆发性收缩,使肺部现有的余气压力剧增,当气压达到最强之际,声门突然开放,肺内气体爆射而出,将异物由气管经声门冲出至咽部,此时软颚上提,将鼻腔隔断,使异物经口吐出。如果此时舌体与软颚的动作与喷嚏时一样的话,则由气管排出之异物将由后鼻孔进入鼻腔,成为鼻腔异物,引起另一场麻烦。


在以上两种反射活动中,身体各个部位必须严格协调配合。任何环节的失调,均将导致整个反射活动失败,其后果可能极为严重。所以这些活动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严格按照功能要求和既定的程序进行的。


这种程序并非由学习或练习而成,而是与生俱来,即在每个人出生时,这一程序已存在于脑神经结构,即神经核中。否则,婴儿将不能存活。



根据目前高度发展的电脑技术,人们可能以人工方法模拟这些活动。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三项条件:


(一)模拟人体口鼻、咽喉、胸腹腔等吸气、排气及传感的装置;


(二)模拟神经系统的中央控制设备,就是电脑及输入输出网络。以上两项即所谓“硬件”。但仅有硬件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软件”,这“软件”就是第三点。


(三)一个严格按照要求编制的程序(Program)以控制各个环节的活动方式和顺序,使之协调无间,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整个反射活动将不可能实现。这种程序软件本身并不是物质结构,而是一种智能的运用,是纯粹的精神产物。如果没有智能的运用,就不可能有程序产生。


这样,我们要问,电脑的程序是由人编制并事先储存于电脑之中的,那么人脑中的控制程序是谁编制并预先储存于人脑之中的呢?



喷嚏和咳嗽不过是最简单的例子,其实人体生理、生化、病理的自动控制活动不计其数,且大多数比咳嗽等外在反射活动精细复杂得多,有些至今人类尚不能窥其堂奥。请问这些精微深奥的控制程序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再看看人的感觉器官。


人为什么要有两只耳朵?原来一只耳朵不能辨别声音的方向,两只耳朵分处于头部两侧,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有了先后,人脑根据这一微小的时差,即可判断声音来自何方。


听觉器官最外面是耳廓,它可以使声音进入外耳道。耳廓内有一层薄薄的软骨,以保持其应有的形态,而且有良好的弹性,遇到碰撞也不会损坏。如果没有软骨,耳廓就只有两层软软的皮垂挂在头部两侧,毫无用处。如果是这么薄的硬骨,则一碰就要折裂,侧卧睡觉也会把耳廓压碎,那么人人的耳廓都要残缺不全了。


外耳道外段有茸毛,可防尘沙;内段则分泌耵聍以防虫蚋。如有异物进入外耳道,所引起的反射动作就不是喷嚏或咳嗽,而是摇头,以便将异物甩出。因为外耳道是个盲管,不可能用气体排除异物。为什么鼻腔异物不引起摇头反射以排除异物呢?那是因为人类的鼻腔几乎位于头部中央,摇头不能产生足够的离心力,而且人类的鼻孔向下,不适合用摇头排除异物。


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机械振动,通常靠空气的波动传播,是为声波。人耳实际上就是一具精密的机械振动监测器。在内耳内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键板,各与一定的音频谐振而产生相应的神经脉冲,大脑根据这些脉冲的特征辨识声音的强度,音调和音色。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很多,却只有内耳处于最厚重坚实的骨质,即颞骨的岩部之内。其原因是在各种感觉器官中,只有耳的功能是监测机械振动,这样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座标,否则就无法检测。如果内耳是处于软组织之中,则声波到达时,内耳将随之波动,一如水上浮萍,那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



然而内耳既位于坚实的骨质之中,也就不能直接感受空气的波动,所以必须先把空气的疏密声波还原为机械振动,然后传送到内耳。而在外耳道的底部与中耳之间果然就有这样一个还原装置,即鼓膜。鼓膜的面积相当大,可以接受足够的空气声压,其质地又菲薄如纸,可随外来声波振动自如,而且它又相当坚韧,足以推动传送装置。


中耳槌骨的长柄附着于其内侧,槌骨柄的拉力使鼓膜轻度内陷,以维持相当的张力,这使鼓膜能准确地将外来声波还原为机械振动,而且不论外界温度和湿度如何变化,其振动特性不受影响。


声波还原为机械振动之后,还必须通过刚性物体将之传导至内耳。人体各种组织中最具刚性者莫如骨骼,但一般骨骼都太笨重,且有厚重的软组织包裹,完全不适于作音频振动,然而在鼓膜与内耳之间的鼓室内,却有三块独特的超微型骨骼,形体极轻巧,大小仅以毫米计,且几乎完全暴露于鼓室空气之中,互相以韧带连接为一弧形的传导链,具有优良的音频振动特性,可将鼓膜的振动准确地传送至内耳。这一传送装置既可将较弱的振动适当放大,又可缓冲过强的声波。


所有这一切,都是完全符合声学物理要求的高超设计。


听觉器官的巧妙尚不止于此。例如为了使鼓膜能随外来声波自由振动,鼓膜的内外两侧必须都是空气,因此中耳有一个充满空气的鼓室。如果鼓室也像其他腔体一样为液体所充满,则因液体不能压缩,鼓膜将根本不能振动。



而且鼓室不但需要充满空气,还必须有适当的管道与外界相通,以使鼓室的静态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平衡,否则,鼓室的空气将逐渐被吸收而导致鼓膜严重内陷或破裂而丧失功能;当外界气压变化时(如登山、潜水、飞机升降或天气剧变等),也将引起不适和听觉障碍。


但中耳却又不能像外耳道或鼻腔那样直接向外界开放,因为这样将使外界的声波同时经由外耳道和中耳管道到达鼓膜的内外两侧,使声压互相对消而不起作用,以致鼓膜根本不能振动,因而也就不能产生听觉。这样,中耳与外界连通的方式就成为大费周章的难题。


但人体却以一个巧妙无比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使中耳通过一个半开放的管道开口于咽部后上方的两侧,即所谓“耳咽管”。


平时耳咽管是闭锁的,只有在作吞咽动作时才暂时开放,使中耳的气压得到间歇性平衡调整,吞咽完毕,仍旧闭锁,除进食以外,人体每隔一定时间都要不自觉地做一次吞咽动作,即使睡眠时亦不例外,这样中耳的气压就可时时得到调整,不致影响听觉。而且在吞咽时,舌体和软颚必然上举,将口腔与鼻腔阻塞,使咽部暂时与外界隔绝,这样在耳咽管开放的瞬间,咽部的空气虽可出入中耳,但外界的声波却被隔断,不致由此进入中耳,故听觉可始终不受干扰,随时接受外界音响和语言的信息。


除了咽部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部位能够如此恰当地满足听觉器官的特殊要求。咽部本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结构,并不属于感觉系统,但它却能与听觉器官如此巧妙地配合,实在令人不得不承认人体的构造乃出于一个极其高明的总体设计。


内耳前庭部分是控制体位平衡的器官,该处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延脑的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以使人体恢复平衡,并避免可能的伤害。这也是先天的本能反射之一。


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而且又互相垂直呢?其理由至为明显: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可见所有这些精确而巧妙的结构和功能,一概体现着高超的智慧,决不可能是偶然的产物。



各位听众朋友,文章读到这里,本次分享就要结束了。打个喷嚏或者一声咳嗽都如此精妙,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经历此事,对造物主的智慧就越发称奇,赞美之心必定油然而生。关于眼睛的奥秘之处留在下次与大家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中华圣网

作者:微言识

全球见证整理编辑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12)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