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一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紧密相连


多年前,我们采访过一个叫王平安的农民。他拿出做生意赚的钱,建起一座养老院,先后收养了100多名孤寡流浪老人。


在这些老人中,有60多名在养老院安然离世。有一位身体虚弱的聋哑老人,大夫说已经没救了,但王平安依然坚持接回养老院,细心照顾,直到20多天在他和家人的陪伴中离开人世。老人走的时候,脸上带着平安和慈祥。


王平安笃信上帝。他所效法的,是耶稣的爱和关怀。他说,在他所发现的孤寡老人中,只要能在世上再活一天,也要让他能够感受到尊严和安慰。


而今,王平安老人已经离开八年了,他慈祥的笑容常常在我面前映现。


印度曾有个被遗弃的人,一生流浪街头。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特蕾莎修女把他带回为穷人开办的庇护所。给他擦洗身体,安慰和照顾他。去世之际,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活得像一只动物,但现在我可以像人那样死去了。”


美国学者魏乐德在他的书《生命的塑造》中提到这个故事,用以强调这样一个观念:“人的生命是与他者相连的生命。我们生于关系中,也要进入到关系中去,然而许多人痛不欲生,在孤独中死去。”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湖畔的生活,引发很多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梭罗倡导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但独居生活却不宜在人类推广。


在《创世记》中,上帝造出第一个人亚当以后,就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我叔父一个人独居一生。据说他年轻时爱情受挫,就决心终生不娶。他一个人在外地上班,一辈子住单身宿舍。他对亲情很冷淡,不愿意我们去看望他。挣的钱除了喝闷酒,就花在全国各地的旅途上。


最后一次旅途中,他的钱包被人偷走了。生性倔强的他又不愿意乞讨,最终一个人在浙江金华一个广场的角落里孤独死去。他的尸体在当地火化,被我千里迢迢抱了回来。在我的怀抱里,那只骨灰盒显得那样冰冷。


所罗门在《传道书》中写道:“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传4:9-10)信哉此言。


人的身份认同总是与其他人交织在一起,没有谁从生到死,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独来独往。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当人孤立的时候不能独善其身,因此他只能是整体中的一员。可是,若有谁不能容于社群,或者有谁能够自给自足而不需要群体,那么,他若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位神。”

       

                   施舍 法 雅克.路易.大卫       


人是活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上帝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祂给人下了一道命令,让人类彼此相爱。爱是打造并维护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方式。


可惜,人们由于自私的罪性,最看重的是个人得失,而轻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家人关系也不懂尊重,因为一点小小的纠纷,就会践踏乃至于拆毁这种关系。一个人如果放纵自己的自私,最终品尝的是孤独的苦果。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只有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回到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有个摄影师到特蕾莎在印度建立的庇护所采风,一名骨瘦如柴的老妇久久地盯着他看,摄影师不知怎么回事,就放下照相机,在老妇身边坐了下来。


“儿子啊,是你吗?”老妇哽咽着问道。


“是我,妈妈,是我!”为了不让老妇失望,摄影师连忙承认说。


“我还以为你永远也不会来了呢!”老妇抽泣着说。


“我现在不是来了吗?别再担心了。”摄影师安慰她说。


老妇把这个刚刚找回来的儿子拉向自己,亲吻了一下,说:“上帝保佑你,儿子啊,我现在可以瞑目了。”


摄影师后来对特蕾莎说:“我以前不信上帝,今天我信了。”


摄影师为什么要这样说?我想,在这个老人对爱的渴望里,他看到了神之爱。


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流浪了太久。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让我们学会彼此相爱,回到至高者那辽阔而温暖的怀抱。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4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