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67阅读
教会历史
奥古斯丁之后还有神学家吗?
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基督的人性要如何和他的神性协调呢?
一、 两股潮流
四世纪之后,出现了两股解释基督身份的潮流——
一边是亚历山卓派,高举基督的神性,贬抑基督的人性。另一边坚持基督拥有人性,看法完全相反,占领导地位的是安提阿派,看重基督的生平与基督的人性。
二、第三次大公会议
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城,皇帝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解决争议,两阵营互相指控,涅斯脱留宣布辞去君士坦丁堡主教一职,大公会议提前结束。
隔年,区利罗对安提阿派释出善意和让步。
三、迦克墩信经
公元451年召开迦克墩大公会议,史称第四次大公会议,将区利罗、罗马主教李奥的教导视为普世教会的典范。确认对涅斯脱留、欧迪奇谴责;制定「迦克墩信经」。
迦克墩信经再次确立耶稣基督的位格,并宣告它同时拥有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特别重要的是,迦克墩信经将「本体」、「位格」与「属性」三个字加以区别。
四、第五次大公会议
公元553年,选定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明确用「位格联合」来解释迦克墩信经,并且将基督神性位格与基督人性之间的关系做了厘清,基督的人性是未堕落的人性,但是「没有独立的位格」,必须依存在基督的神格内。
第五次大公会议确立了主流基督信仰的认信内容,但却无法赢回埃及基督一性说教会的心;两边从此在这个关键的议题上分道扬镳,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五、第六次大公会议
西元八世纪初,回教军队进攻叙利亚、埃及。等到帝国的情势回稳,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于公元680-681 年在君士坦丁堡皇宫「问政厅」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谴责「一意志说」、确认第五次大公会议内容,基督论争议划上句点。
基督完全的人性获得确立, 离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谴责亚波里那留主义,刚好满三百年。
41667阅读
23574阅读
20151阅读
18949阅读
18724阅读
18593阅读
17468阅读
16214阅读
15083阅读
1480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